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作者 运中喜
教科研是透过教育现象研究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活动。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具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下,能够准确地选定研究对象,运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有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规范地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教科研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并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求。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呢?
一、 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的行为准则,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加强教科研方面的理论建设是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获得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思维,指导教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理论学习要有指向性,就是要针对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开展学习和进行研究,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勤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概括提出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们理论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教育是系统工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教师要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理论学习常学常新,就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而言,每一次研读有一次研读的收获,反复研读深刻领会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就为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专任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论,指引自我专业教科研的目标和研究方向。 理论学习要采用多种有效方式。比如参加学习培训,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聆听专题讲座,接受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采用新方法、新策略开展学习,如借助多种媒体、网络、电视等。
二、 以完善教科研制度为保证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
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校科研立校、科研兴校、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办学特色和水平的根本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建立一整套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保证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角色转变。
建立和完善教科研组织。明确组织职能,教科研工作任务,监督落实各项制度,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学期末总结教科研工作和成效,为教师教科研提供组织支持和保证。校长要成为教科研工作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坚持教师教学反思制度。反思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始终,经验系于反思,成于总结,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中要做到一课一反思,写在教案上,还要做好阶段性小结,做到周周结、月月结、期期结、年年结,写在反思录上,并按制度要求积极参与反思材料交流和接受监督检查。
坚持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是教学研究活动,学科组同头课教师互助的有效方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的个人观点的碰撞,优化和重构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研活动由制度保证集体备课的要求。
坚持听评课制度。听评课是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现身说法,也是“传、帮、带”的有效途径,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具有独特的效果。专任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必须按要求完成听课任务。
小课题研究制度。以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课题意识,对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小课题开展研究,要求人人有小课题,并在较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由学科组和教科研组织评估和负责交流推广成果和经验。
案例研究制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典型的问题和现象,教师要养成研究与反思的习惯,通过事件分析,透过现象探寻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体现理性思考和现实分析的统一,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有助于教师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作为共享材料定期提交。
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和专业培训,校本培训针对学校自身的需求,挖掘校本资源开展教师培训,适用、实用、面广、效益大;专业培训主要是指把专家请进来或把教师派出去的培训,或称专业引领,主要指理论引领,能者为师,专家引领。
三、 以开展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
实行课题带动策略,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出现了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育思考,更需要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反思教学,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作为教师,要通过申报课题的方式,将现实问题提升为研究课题,在专业人士的指导指引和同伴的合作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开展综述分析,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对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对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的确立制定出具体科学规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无疑能将学习、思考、实践、总结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日常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工作方式的科学性。
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生成,促进教师形成长期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就需要学习、需要钻研教育理论,搜集与分析有关的教育研究情报资料;需要对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进行回顾;对面临的各种教育现象细心观察、思索,对大大小小的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整理、辩析;还要对主客观条件中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作出正确的分析、估价。进行课题研究时,教师要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成就,需要确立一个主攻方向,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积累知识、形成有用的知识体系。课题研究的过程充满艰辛,也充满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正是在经历过课题研究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学校要加强课题的申报和管理工作,为教师营造“人人有课题,师师都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大力支持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展开研究。不管是获得立项课题还是教师个人开展的小课题研究,只要能形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成果,都将其视为课题研究。与此同时,学校广泛对课题参与教师进行方法培训,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含量,使教师领悟到课题不是简单的经验归纳总结,而是要上升到一个质的认识程度,又在量的基础上进行质的科学归纳。充分挖掘教科研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加强教育对象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科研成果转变,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总之,教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智慧源泉,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意义重大且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