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岚《浅谈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送审地区(市、区) | 昆山市 | 送审学校 | 千灯镇炎武小学 | 作 者 | 杨晓岚 |
职 称 | 中小学二级教师 | 邮 箱 | 545133891@qq.com | 联 系 电 话 | 15895655602 |
论文或教育 小故事 | 浅谈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 科 目 分 类 | 陶研论文—教改 |
注:本表由作者自填。
注意:1、论文、小故事科目分类要填正确(参见以下科目分类)。
2、单位名称一定要写明所在市、区。字迹要清楚。
3、严禁抄袭。
科目分类:陶研论文—教改;教育小故事—其他
稿 件(以下为论文、教育小故事正文)
浅谈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儿童创造性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何谓创造性教育?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关键字】陶行知;学生主体
陶行知更在《创造宣言》中表达了对创造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毕生追求:“创造之神!你回来了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而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只有在自主的条件和氛围下,才可能放飞自己的思想,有创造性的发现和突破。这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并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之中,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潜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潜能向显能的“引发”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也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提升的过程,没有人的主体地位的复现,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很好地被“引发”出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培养亦无从谈起。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的过程中,在适当的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而非直接将答案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失去的思考的过程,也就不能得到思考的乐趣,没有这种乐趣,就很难让学生将学习进行到底。教与学生一些最为基本或是很零碎的东西,然后将主动权教给学生,就如一堆积木,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将这一堆看似散乱而又没有多大联系的东西,通过动脑和动手的配合,构建出全新的、不一样的东西来。如著名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简简单单十个字,排列的顺序也是一样,只是标点和语气的不同,就可以表达出多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当然博大精深的语言还可以有更多更神奇的变化。当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唤起了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就能带着兴趣和欲望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之中。
二、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要能够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首先要做好言传身教,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其次,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蜗牛的奖杯》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 “唯恐”与“生怕”这组词,学生能知道这是一组近义词,但能否交换使用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之后明白:“唯恐”指的是只怕,“生怕”指的是很怕,强调的是非常害怕。学生就明白之间的区别了。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正如陶先生所述:“……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实的资料,扩大眼界,以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三、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素质教育的推进,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伙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是其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作用于课堂教学,更可作用于学生在课堂之外去获取知识,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启发、引导、讲解,便于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则要不断赏试独立思考、独立探究,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扶—放”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扶—放”的关系。该让学生独立去做的就要让它独立去做。该帮一把、扶一程的,就要帮学生一把、扶学生一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好比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由扶到放的过程首先要做到教学方法明确、具体有效。哪些该讲的就一定要讲清楚,哪些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的,就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其次要按照“扶—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放”的思路去设计教学环节。第三,要及时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学生自己的方法和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主体地位的培养和确立有着重大的意义。从整个社会局势看来,终身学习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挖掘学生的潜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