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凤 《浅谈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注:本表由作者自填。 注意:1、论文、小故事科目分类要填正确(参见以下科目分类)。 2、单位名称一定要写明所在市、区。字迹要清楚。 3、严禁抄袭。 科目分类:陶研论文—教改;教育小故事—其他 稿 件(以下为论文、教育小故事正文) |
附件一:
浅谈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 ? 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的教学理论,“教学做合一”中的三元素“教”、“学”、“做”是一体的,不是独立的三个方面,“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文章从兴趣的激发、愉悦环境的营建、有效方法的运用、拓展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论述“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简单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教学做合一;有效运用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体制的不断变化,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综合素养,是新时期的育人的目标。小学语文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新课标倡导的育人的目标,全面发展学生能力,“教学做合一”的运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著名的教学观,是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讨“教学做合一”的运用,具有实践意义。“教学做合一”中的“教”、“学”、“做”中,“做”是核心,架起“教”和“学”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讨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将“学”和“做”完美统一起来,激活课堂,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针对“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论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兴趣的激发,以“做”培养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的总要求,而素质教育的落实,教学为本。因此,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学习能力。如设计“做”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灌输的方法,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兴趣不浓厚。而如果教学中,根据儿童喜欢动的特点,融入“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做”的活动的开展,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融入“表演”的活动,可以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拼音教学中,对于j、q、x与ü相拼,省去ü的两点的教学,这是拼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容易出错,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是可行的策略。教师可以让四个学生分别戴上j、q、x与ü的面具,走上教室的前面,ü遇到j时,ü就拿掉“帽子”和j握手问好,同时,其他学生唱儿歌“小ü小ü真礼貌,见到j就脱帽问好。”同样地ü与q和x“见面”,同样做出问好、拥抱等动作,其他学生念儿歌“小ü小ü真礼貌,见到q就脱帽问好”、“ 小ü小ü真礼貌,见到x就脱帽问好。”这样,孩子们表演、边念着儿歌,在“做”中,掌握了ü遇到j、q、x知识点。
表演活动,激活课堂氛围,游戏、竞赛等活动的融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效果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方法,教学中灵活运用,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促学生“做”中学。
二、创设愉悦教学环境,以“做”促师生互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是广义上的“做”,包括动手的操作为主的做、也包括思考问题的“做”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做合一”,需要创设愉悦的氛围,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互动”让课堂活起来。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促交流,以问题促互动。并且有效的问题,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滴水穿石的启示》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出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块上面有光滑圆润的小洞的图片,图片立刻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教师再提出趣味性的问题:这块石头与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不同?是哪位大力士将这块石头凿出如此漂亮的小洞的?问题一提出,更引发儿童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带着这样的问题,产生阅读的欲望,同时,趣味性的问题的设计,也营建了愉悦的阅读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互动课堂的生成。
学生对这些问题讨论之后,教师给以简单点拨:这个洞,没有任何能工巧匠加工,而是天然形成的,是滴水给穿透的。于是,孩子们睁大眼睛,感到好奇。教师再紧接着提出问题:是啊,小小的水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能够穿透石头呢?小水滴又是怎样穿石的?……再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文相关的句子上作记号……问题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师生、生生互动,营建悦读的氛围,更培养学生的悦读能力,提高理解力、分析力。
三、开展拓展活动,以“做”提升综合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做”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联系起来,以“做”促互动、以“动”促兴趣的激发、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巧妙设计一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学习力。
如结合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举办的语文读书的比赛活动,通过积极准备参赛,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动力。为了使学生为比赛积极准备,教师可以现在自己所任学科的班级中举办阅读大赛,大赛试题,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读书目和新课标规定的《学生课外阅读》为基础,试题多样化,如文学常识填空、古诗词的名句的填写、名著中的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人物的关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旨,也包括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以及经典句子的积累等,这样的活动,促学生逐渐对语文产生兴趣,促学生博览群书,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参加大赛做好充分的准备,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结合阅读课,或者开展“读书周”、“读书月”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的时间,并给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的平台,借助于这个平台,促学生提升语文基础,拓展语文知识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拓展活动,也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语言实践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九寨沟》、《泉城》、《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东方明珠》、《鸟岛》、《台湾的蝴蝶谷》、《拉萨的天空》、《秦兵马俑》等的阅读教学后,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近学校附近的家乡的名胜景点处,引导学生提前搜集该名胜的资料,写成演讲稿,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为其他学生介绍这个名胜……如此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也促学生在“做”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四、在“学”上下功夫,促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的运用,虽然“做”是核心,但是“学”才是目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在“学”上下功夫。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以“做”促“学”、以“动”促“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的构建,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显然,“学”也是核心,是重心。“先学后教”的“学”一般指预习,预习也是“做”,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再“教”。教师的“教”应以问题为依托,促学生撞击思维之话,实现寓教于学、寓教于做。如《天火之谜》的阅读教学时,教学前,教师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1)天火是什么?(2)“天火之谜”是怎样的一个谜?(3)这个谜是怎样揭开的?等,对于文本中提到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实际,让学生课前利用相关资料,查询富兰克林的一些资料,课堂上“补”文本的“空白”,通过拓展性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能力。
“先学后教”、“不学不教”、“教是为了不教”等,都突出“学”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贯穿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教”和“学”都与“做”联系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对教育教学的科学认知,是目前课堂改革的理论基础。教学时,教师应以“教学做合一”为课改指南,不断创新课堂,并且“教”和“做”以“学”为重心,通过设计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真正促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让“做”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和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促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发展、个性化学习,全面提升能力,发展综合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卫霞.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运用?[J].语文课内外,2017(34).
[2] 曲丽萍. 教学做合一: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J].?文教资料,2016(31).
[3] 顾秀群. 做中教,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51).